新闻动态 /
子路篇第十三
13.1子路问政,子曰:“先之,劳之。”请益,曰:“无倦。”
【白话文】子路问如何从政,孔子说:“率先垂范,不辞劳苦。”子路请求多讲一点。孔子说:“时刻不懈怠。”
13.2仲弓为季氏宰,问政。子曰:“先有司①,赦小过,举贤才。”曰:“焉知贤才而举之?”子曰:“举尔所知。尔所不知,人其舍诸?”
①有司: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。
【白话文】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,向孔子请教如何理政。孔子说:“给下属做出表率,原谅他人的小过失,提拔贤能的人。”仲弓说:“怎样才能知道某人是贤才而去提拔他呢?”孔子说:“提拔你所了解的,那些你不了解的,别人还会埋没了他吗?”
13.3子路曰:“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”子曰:“必也正名①乎!”子路曰:“有是哉,子之迂②也!奚其正?”子曰:“野③哉,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④如也。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⑤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⑥而已矣。”
①正名:得到国君明确的身份授权。②迂:不切实际、不合时宜。③野:粗鄙,没见识。④阙:通“缺”,空缺、缺失。⑤中,zhòng,适当、得当。⑥苟:苟且、不严肃。
【白话文】子路问:“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,您打算首先做什么?”孔子说:“如是这样,一定要明确给我什么身份。”子路说:“您这样做不合适吧!明确身份有必要吗?”孔子说:“仲由,你太没见识了!君子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事情,应该不表达意见。没有明确的身份,就不好发表意见;不能有自己的意见,自己的想法就不能落实;事业不成功,礼乐也就不能复兴;不能使礼乐复兴,刑罚就是不适当的;刑罚不得当,百姓就要举止失措。所以,君子必须要有明确的身份,说出来的话才一定能被执行。当然君子发表意见,是不能够随随便便的。”
13.4樊迟请学稼,子曰:“吾不如老农。”请学为圃①,曰:“吾不如老圃。”樊迟出。子曰:“小人②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③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④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
①圃:pǔ,菜地,引申为种菜。②小人:普通平民。③用情:以真心实意来对待。情,情实。④襁:qiǎng,婴儿的被子。此处作动词,用被子包着婴儿。
【白话文】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。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农。”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。孔子说:“我不如菜农。”樊迟退出后,孔子说:“樊迟真是个小民。在位者尊重礼,百姓哪敢不敬重;在位者坚守义,百姓哪敢不信服;在位者讲诚信,百姓哪敢不真心实意。一旦这样做,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自己的孩子来投奔,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?”
解读:樊迟学稼,似有劝孔子教民稼穑以足民富国两重目的。但孔子则勉励弟子们要致力于修己安人、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,认为改善政治才是稳定国家的首要任务,所以,“焉用稼”并非是对农人及农业生产的轻视。此章与《孟子·滕文公》篇孟子与农家学派的辩论耕种一章可相互参照。
13.5子曰:“诵《诗》三百,授①之以政,不达②;使③于四方,不能专对④;虽多,亦奚以为⑤?”
①授:交给。②达:到达。这里是达成目的。③使:出使。④专对:独立应对。⑤奚以为:奚以,即以奚,凭什么,用什么、如何。为,动词,有作为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熟读了三百篇的《诗经》,交给他政务,却不能胜任;派他出使别国,又不能独立应对。所以,即使诗书读得再多,又有什么用呢?”
解读:可见,尽管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多读书,但又反对死读书,强调读书还是为做事服务。
13.6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,不用发号施令,百姓也会认真做事;如果本身不端正,即使发号施令,百姓也不会听从。”
13.7子曰:“鲁卫之政,兄弟也。”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鲁和卫两国的政治,就像两兄弟一样有共同之处。”
解读: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,卫国是康叔的封地。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,而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都趋于衰败,故孔子有此感叹。
13.8子谓卫公子荆,“善居室①。始有,曰:'苟合②矣。’少③有,曰:'苟完矣。’富有,曰:'苟美矣。’”
①善居室:善,做得好,做得到位。居室,居家生活。②苟,释同“但”,表示如此即可,译为已经。合,足够。③少:稍微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评价卫国公子荆时说:“在居家生活方面他做得很好。初有节余时,他说'已经够用了。’稍微再多一点时,他说'已经齐全了。’到富有时,他说'已经完美了。’”
解读:贪求财富,永远不能满足,这是一般人的通病。卫公子荆时时知足,这是他的美德,所以孔子称赞他。
13.9子适①卫,冉有仆②,子曰:“庶③矣哉!”冉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④焉?”曰:“富之。”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”
①适:往、到……去。②仆:动词,驾御马车。③庶:众多。此处指人口众多。④加:增益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去到卫国,冉有为他驾车。孔子说:“人口真多呀!”冉有说:“人口足够多了,接下来该如何做?”孔子说:“使他们富裕起来。”冉有说:“富裕以后再如何做?”孔子说:“对其进行仁德教化。”
13.10子曰:“苟有用我者,期①月而已可②也,三年有成。”
①期:jī,满一个周期(年、月、周)。②可:有效果、有显现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如果任用我来治理国家,一个月可见初效,三年定有成果。”
13.11子曰:“'善人①、为邦②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③矣。’诚哉是言也!”
①善人:使人向善。善,使动用法。②为邦:建设邦国礼制。邦,封地,封域。③胜,战胜、制服。去,离开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'历经百年的使人向善、建设邦国礼制,就能够做到制止凶残、消灭杀戮了。’这话说得对呀!”
13.12子曰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①。”
①世,名词用作动词,入世。仁,行仁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若要建立帝王功业,就必须先历经世事然后力行仁德。”
13.13子曰:“苟正其身矣,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如能端正自身,从事政务还有什么难的呢?如果不能端正自身,又怎么端正别人呢?”
13.14冉子退朝①,子曰:“何晏②也?”对曰:“有政。”子曰:“其事也。如有政,虽不吾以③,吾其与闻④之。”
①朝:指季氏私朝。冉有作为家臣是不能朝见国君的。②晏:迟、晚。③不吾以:即“不以吾”,不用我。④与(yù)闻:听到、知晓机密类事情或军国大事。
【白话文】冉有从季氏家回来,孔子问:“为何今天回来得这么晚?”冉有回答说:“有政务。”孔子说:“怕是季氏私事吧。假如是国家政事,即使国君不用我了,我也会知道的。”
13.15定公问:“一言而可以兴邦,有诸?”孔子对曰:“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。人之言曰:'为君难,为臣不易。’如知为君之难也,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?”曰:“一言而丧邦,有诸?”孔子对曰:“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。人之言曰:'予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。’如其善而莫之违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违也,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?”
①若是其几:如此这般地绝对。若是其,达到此程度。几,jī,近似、接近。
【白话文】鲁定公问:“一句话,可以使国家兴盛,有这样的话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一句话不会有这样绝对的作用。但常言道:'做国君难,做臣子不容易。’如若深知做国君的艰难,这不就是一句话使国家开始兴盛吗?”定公说:“一句话,可以使国家灭亡,有这样的话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一句话不会有这样绝对的作用,但常言道:'我没兴趣做国君,做也只是因为我说话没人会违抗。’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,这不是很好吗?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违抗,这不就是一句话使国家开始走向衰亡吗?”
13.16叶公问政,子曰:“近者说,远者来。”
【白话文】叶公问何谓政治,孔子说:“政治就是治下百姓快乐满足,治外百姓愿来归附。”
13.17子夏为莒父①宰,问政。子曰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①莒父:鲁国的一个城邑,在今山东莒县境内。
【白话文】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,向孔子请教如何理政。孔子说:“不要急于求成,不要贪图小利。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,贪图小利则做不成大事。”
13.18叶公语孔子曰:“吾党有直躬①者,其父攘②羊,而子证③之。”孔子曰:“吾党之直者异于是。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④在其中矣。”
①直躬:名字叫“躬”的正直人。②攘:六畜自来而取之。③证:告发。④直:正确的道理。
【白话文】叶公对孔子说:“我家乡有个名叫“躬”的正直人,其父截留下别人的羊,他告发了父亲。”孔子说:“我家乡正直的人与此不同:父亲替儿子隐瞒,儿子替父亲隐瞒,这才是正确的道理啊。”
解读: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,儿子告发父亲,是为不孝,对父亲不孝者就难以对君主做到忠,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。
13.19樊迟问仁,子曰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”
【白话文】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。孔子说:“平日谦恭,做事敬业,待人忠诚。即使到了偏远荒蛮之地,也不背弃这些原则。”
13.20子贡问曰:“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?”子曰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”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②。硁硁③然小人哉,抑亦可以为次矣。”曰:“今之从政者何如?”子曰:“噫!斗筲④之人,何足算也!”
①士:本义是治狱的刑官,后指男子、贵族中最低的一级、读书人等,此处是孔子对士的新界定。②信,真实、真诚。果,坚决、果敢。③硁硁:kēng,象声词,敲击石头的声音。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。④斗筲(shāo)之人:比喻器量狭小的人。筲,竹器,容一斗二升。
【白话文】子贡问道:“什么样的人方可以称为士?”孔子说:“立身行事有知耻之心,出使国外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,可以叫做士。”子贡说:“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呢?”孔子说:“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,乡邻们称赞他尊敬兄长。”子贡又问:“请问再次一等的士呢?”孔子说:“说话真实不假,做事果断坚决。这些坚定、执着的小人物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。”子贡说:“现今执掌政事者,算是士吗?”孔子说:“唉!这些器量狭小的人,哪能算是士呢?”
解读:由此章看,孔子认为的“士”就是有能力、有品德、意志坚定之人。
13.21子曰:“不得中行①而与之,必也狂狷②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
①中行:行为合乎社会公德。②狂:勇于进取。狷:juàn,洁身自好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如果做事不能像世人认为的那样符合常道,那就为狂为狷吧,狂表现为敢于进取,狷则表现为不随波逐流。”
解读:按照世之常道做事而又能恰如其分、无过而又无不及,这在孔子也是难以做到的事,所以,孔子退而求其次,推崇敢于进取的狂以及不随波逐流的狷。
13.22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:'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①医②。’善夫!”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③。”子曰:“不占而已矣。”
①作巫:行巫占卜。②医:除患祛弊。③或,通“惑”。承,奉献。羞,今写作“馐”,美味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南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'人哪,不能持之以恒,是不能靠占卜来除患祛弊的。’这话说得好啊!”《易》曰:“不坚守美德,靠进献祭礼求取吉利,惑!”所以孔子说:“这样的人就不要去占卜了。”
13.23子曰:“君子和①而不同②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①和:补济、补益。②同:随声附和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君子补益于人而非附和于人,小人附和于人而非补益于人。”
13.24子贡问曰:“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”“乡人皆恶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”
【白话文】子贡问道:“如果乡里人都喜欢某人,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还不行。”“如果乡里人都厌恶某人,那这个人又怎样?”孔子说:“也不行。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,而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。”
13.25子曰:“君子易事而难说①也,说之不以道不说也,及其使人也,器②之;小人难事而易说也,说之虽不以道,说也,及其使人也求备焉。”
①易事,易于共事。难说,难于取悦。下文难事与易说同。②器:量才用人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君子易于共事,但难于取悦。不正当的方式是不能取悦于他的,但他任用人时,却总是量才而用;小人共事困难,但要取悦于他则很容易。取悦他的方式即使不合道义,他也很喜欢。等到他用人时,却是求全责备。”
13.26子曰:“君子泰①而不骄②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
①泰:自持、自重。②骄:恣肆、放纵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君子自重而不放纵,小人则放纵而不自重。”
13.27子曰:“刚、毅、木、讷近仁。”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刚强、果敢、质朴、慎言,这是四种接近仁德的品行。”
13.28子路问曰:“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”子曰:“切切偲偲①,怡怡②如也,可谓士矣。朋友切切偲偲,兄弟怡怡。”
①切切:诚恳的样子。偲偲:sī,相互勉励、督促的样子。②怡怡:yí,和气、亲切、顺从的样子。
【白话文】子路问:“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士呢?”孔子说:“真诚互勉而又和睦相处,就可以叫作士了。如朋友般地真诚互勉,像兄弟那样地和睦相处。”
13.29子曰:“善人、教民①七年,亦可以即戎②矣。”
①善人,使人向善。教民,教化百姓。②即戎:减少战事。即,《定州汉墓竹简本》作“節”(节)。节,减省、控制。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历经多年的使人向善、百姓教化,也就能做到减少战事了。”
13.30子曰:“以不教,民战,是谓弃之。”
【白话文】孔子说:“因为不施教化,百姓被迫上战场,这叫做遗弃子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